漣水縣老科協 馮沐宇
位于五島湖公園主島中央盤桓著一座紫藤架,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它是公園的主要外景。長不足二十米,寬三米,整個架棚藤蔓纏繞,盤根錯節、花絮點墜、遮陽蔽日,是游人駐足的必然處。兩邊條登可供人小棲。架棚南首躺著一塊歷史彌久的石刻——化龍橋。游園者無不觀其貌而議其傳說。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破四舊”時被紅衛兵推入河中,后來被鄉民撈起來用木制獨輪車推回去擋豬圈門了。改革開放初又被有心人找回來,仍放原處,再后來就不見了。十年前公園整置,連紫藤架也廢除了,實在令人宛惜。
歷史長河煙波浩淼,文化史跡浩瀚如林。一個時期總有一個時期的時代特色,而這些特色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帶著時代的印記保存下來,或有文字記載或有實物保存、或以民謠相傳。“南頭到北頭,全城一座樓”是記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漣水城貧窮落后的面貌。全城只有知名裁剪師劉天明因手藝出眾爭得些“活錢”蓋起來的樓房。因屋基地緊張,只能在一間房屋的基地上向高空發展,成為全城唯一的一幢“柱樓”,聳立于城中,一目了然。“遍地三輪車,公園一只猴”,更是當年漣水城的形象寫照。上世紀末企業改制,導致廣大職工丟了“鐵飯碗”,生活無著落,大部分人又沒有行外的技術,只能找一些簡單的體力活爭錢糊嘴,踏三輪便成了當時的活路。一時漣城三輪大軍突起,男男女女成千上萬,確實成了一道難以名狀的風景線。至于下半句,客觀地反映了公園內的景點———單調、枯燥、凄美。
時過境遷,好多史跡也容易被遺忘,或因自然災害、或因戰亂、或因社會發展而遭毀壞,有的甚至絕跡。恢復歷史文化遺跡是每一個盛世時期執政者的時代任務,各地各級政府總會把策應民意盡量做好,遺跡的保護和恢復工作擺在這個時期的重要位置上。宋時岳陽樓就是在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下而重修,得以留傳千古,對傳揚地方文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范公一記岳陽樓,浩浩庭湖潑墨收。
憂樂史觀存萬古,教孫訓子不需愁。
在太平盛世的今天我們縣在恢復歷史文化遺跡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上世紀末,對淤塞多年的五島湖多次梳理整治、紅色教育基地——成集蘇北小延安紀念館的復建、規模宏大歷史久遠因毀于戰亂的能仁寺及漣水寶塔的重建、位于漣東佃湖蕩的宋時殘塔兩次復修等等,這些工程的完成,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但在五島湖整治過程中丟掉了猴島,廢除了紫藤架、取消了舞廳、遺忘了化龍橋,,,,自然環境美化了,文化底蘊淡漠了,進園后除了米公洗墨池仍然存在外,別無典跡可尋了。作為漣水的“商標”似乎顯得非常清淡。
與化龍橋歷史故事有著直接聯系的“望海樓”,若干年代以前就毫無綜跡了,本世紀初由鹽城市人民政府的熱心關注,在位于我縣東北石湖鎮北三公里處的廢黃河西岸——云梯關村境內興建起來了,并以此塔樓為中心修膳了廟宇,一年四季香煙繚繞、商賈云集、游人如織。由此景點的張揚,使得窮得出名的“張、黃、六、運、天”迅速崛起,各路“神仙”紛紛投資、特色產品不斷涌現、工廠遍布各村莊,民眾翻身喜氣揚。
我受老同學邀約,三次去“樓望海”,每次都聽到眾多人打聽化龍橋,由此展開聯想寫了此文,意在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復建紫藤架,找回化龍橋,讓這些歷史陳跡重新發光,為我縣的經濟騰飛和文化發展服務。
注:1、張、黃、六、運、天,是指望海樓周邊的響水縣張集、黃圩、六套、運河和濱海縣的天場幾亇鄉鎮,自古以來這些鄉鎮沙土飛揚,地脊民貧,是我省知名的極貧區。
2、化龍橋和望海樓的民間傳說是有力地反映“高層官僚、下層腐敗”的典型。相傳古代漣水以東不遠處就是蒼茫大海,海水泛濫災難不斷,皇帝為視察海患,撥款給地方官造“望海樓”。工期巳到,因款被貪污,樓無蹤影。為了瞞過皇上,地方官員便挖空心思在一塊石頭上刻上“化龍橋”字樣,放置于漣水西門大洼子處,然后啟奏皇上:“要上望海樓,必經化龍橋,吾主乃真龍現世,不可去也”。由是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