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區老科協農業分會 仇應虎
一、基本狀況
黃集街道是洪澤區的北大門,北依蘇北灌溉總渠,東臨白馬湖,寧連一級公路穿腹而過,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區域面積51平方公里,耕地面36252畝,耕作制度以稻麥兩熟為主。土地流轉后,家庭農場121個,種植面積28568畝,占耕地面積的78.8%,分散的農戶種植面積7684畝,占耕地面積的21.2%。
二、存在問題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穩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努力提高農民收入和土地效益。今年,我和部分離退休人員深入全街道8個村(社區)開展調研,經調研,本街道土地流轉后糧食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農業出現耕地非糧化
經走訪了解,全街道土地流轉后,有16個家庭農場將耕地轉為從事龍蝦、螃蟹、魚等水生養殖,土地面積1530畝,占土地流轉面積的16.5%,從這些家庭農場總體經營的情況看,技術不到位、品質跟不上、產量上不去、市場不對路、效益不理想。嚴重的減少了糧食播種面積;嚴重的影響了“盤中餐、中國糧”的安全實現;與土地流轉的目標方向背道而馳。
2.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低
目前,我國農業正經歷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時期,在這一時期部分家庭農場、種田大戶面對市場經濟和變化中的社會需求,顯得力不從心,極不適應。一是缺乏稻麥種植技術。有部分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對稻麥生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藥劑、新信息等了解的不多;有部分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對稻麥種植技術是一無所知。二是對稻麥生產上的病、蟲、草害,肥、水管理等方面知識了解甚少,部分大戶是一竅不通。三是從種植、到管理、到市場部分家庭農場是無計劃、無目標。從總體情況看一部分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土地流轉后存在比較效益低、基礎脆弱、后勁不足、缺乏競爭力。
3.糧食產量水平下降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毫不放松抓好糧食。強化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是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在今年夏糧收獲前夕,我配合紫金農業保險對全鎮部分家庭農場、種田大戶田間調查,進行產量預測。從產量預測情況看,有的家庭農場、種田大戶理論產量高達650公斤,有的家庭農場產量在400公斤左右,有的家庭農場的產量只有100公斤左右。從田間實地調查看,低產量原因多數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品種選擇不對路;肥、水、管理不當;病、蟲、草害防治不夠到位等因素造成的。這從中可以看出,部分家庭農場、種田大戶不懂稻麥生產技術,盲目生產,造成糧食產量下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影響糧食安全。
三、建議對策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發展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促進城鎮化、工業化。為此,如何解決誰來種地,確保糧食安全提出如下對策:
1.品種選擇要對路
優良品種表現為高產、穩產、優質、低消耗,是糧食生產的第一要素。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在稻麥生產中不考慮地域間氣候、土壤等因素盲目選用品種,造成投入成本高,糧食產量低,經濟效益低。如今年,雙澗村有一個家庭農場,農場主劉超今年在小麥生產上,引種“西農235”這個品種,種植面積達2000畝,5月底,我和紫金農業保險一道對該家庭農場種植的“西農235”小麥田間進行多點測產,理論產量200公斤左右,這與高產田塊650公斤相比較,表現為產量下降、效益下降,嚴重的影響了糧食安全。
2.農業技術要掌握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稻麥生產更要掌握諸多知識要領和操作技術。如稻麥品種選擇,田間病、蟲、草害防治,生長過程中肥、水管理,防災減災措施落實等方面的知識要有所掌握。經調研,部分家庭農場和種田大戶對對品種選擇、病蟲草害、防災減災等方面的知識掌握甚少,是一知半解;部分家庭農場和種田大戶在稻麥生產中靠自己的種植經驗和盲目模仿進行,對新品種、新技術、新藥劑、新信息不聞不問,對稻麥生產上品種選用、病蟲草害、肥水管理、防災減災措施等方面技術掌握不多,甚至是一無所知。這些家庭農場和種田大戶在稻麥生產上,一是靠天、二是靠經驗、三是靠農保補償、四是靠國家政策補貼,有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對糧食生產構成不安全性。這是關系到誰來種地的問題,我想應該讓真正懂得農業、熱愛農村、了解農民、掌握農業知識的家庭農場和種田大戶去種田、去管理。
3.農業基礎有實力
經濟是基礎,特別是從事稻麥種植的農業生產更是如此,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做保證,一切其它條件具備都是空談。糧食生產上的空談,一是誤了種田者的收入;二是誤了耕地的充分利用;三是誤了糧食安全。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前期將土地流轉到手,后期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沒有經濟做保證,缺乏資金、缺乏投入、缺乏管理、生產受阻、導致糧食減產;部分家庭農場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利用農資經營戶的營銷心理,賒賬購進所需物資,待稻麥收獲后有了收入,不是及時將賒賬還清,而是從事賭博等方面亂支出,缺乏誠信度,導致再生產寸步難行。綜上所述,我想應該讓有懂技術、有資金、有誠信、會經營、會管理的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去種田、去管理,確保“盤中餐、中國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