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懷庚
在我們淮安民俗中有年三十晚上吃完團圓飯后,“壓鍋”、“壓缸”的習俗,“壓鍋”則在洗刷干凈的鍋中放些饅頭、餅、糕之類,不空鍋。“壓缸”則要把水缸里的水挑滿。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父母為方便我們在岸上上學讀書,在古淮安城里運河南角樓處蓋了三間瓦房和兩間廚房。那時我在淮安中學上初中,已十三四歲,家中吃水大多是我挑。我家廚房里有一口大缸,可存五擔水。起先用于挑水的是一對木桶,一個存四十多斤水。家前淮安植物油廠有個伸向水中的碼頭,我們周圍五六十戶居民都從這個碼頭挑水洗衣、淘米洗菜,很方便。水倒到缸中,要用竹簡(竹簡里有明礬)搞,這樣泥渣就沉到缸底,上面的水就很清了。
平日里水是我挑,那三十晚上“壓缸”水自然也就是我挑了。從我家廚房到挑水碼頭來回有近二百米,有上坡和下坡。有一年臘月二十九下了一場大雪,年三十是雪后放晴,氣溫升高,雪融化,晚上沒有結冰。吃完團圓晚飯后,父親準備初一早上包餃子的餡心,母親整理我們初一早上穿的新衣新鞋,姐姐們洗碗刷鍋。我則拿起竹扁擔,一頭吊上一只水桶開始挑水。年三十做菜用水多,水缸里的水不多了,要挑五擔才能“壓”滿缸。我剛挑時母親就提醒我,地上有雪水,上坡下坡要注意,別摔著。我心想,我又不是第一次遇到地滑時挑水。便回答母親,沒事,摔不了。頭四趟也許更加小心,穩穩當當從碼頭處打水,上坡、下坡、過馬路把水挑回家,倒入缸中。可最后一擔下坡時,腳下一滑,連人帶一擔水摔倒在地上,一擔水順著堤坡流到家門口,我上下外衣都弄上泥漿,當時就后悔自己大意。從地上爬起來,拿起扁擔,吊起桶再去碼頭擔水。那時,挑水的人也多起來,當我再挑起水從碼頭走上坡時,鄰居管桐說:“大庚子,你后面的水桶漏水了。”我回頭一看,后邊一只水桶里的水從水桶兩塊木板中間往外流,我知道這是剛才摔的,幸好木桶沒有摔碎。一擔水挑到廚房,前面一桶滿滿的,后面桶里的水漏完了一半。兩桶水倒到水缸里,缸里水還沒滿。我索性又去挑了一擔,總算把“壓缸”水挑滿了。弄餃子餡心的父親注意到了我挑水情形,問我是不是摔跤了,我便答,腳一滑摔了一跤,把一只木桶摔裂漏水,父親則說:“碎碎(歲歲)平安,明兒我到五金店買對鐵皮桶給你挑水。”
此后,有好幾年三十,我不僅要挑滿我家“壓缸”水,還要把租住在隔壁鄰居家的季大爺的“壓缸”水挑滿。季大爺也是弄大船的,退休后就一人生活,他平時吃水有時是我順幫他挑,有時是他自己拎。年三十的“壓缸”水則都是我幫他挑,挑滿水他會塞個紅包給我,紅包里有糖、果子、糕和角把“壓歲錢”。
后來家中接上了自來水,也就不用再挑“壓缸”水了。但是年三十晚上用饅頭、餅、米糕“壓鍋”還是在“壓”。(淮安區老科協會員 徐懷庚)